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,位于中国大陆东侧,处于东海大陆架的东端,地理位置非常独特。它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外海,坐落在中琉界沟的西侧。钓鱼岛的岛群包括钓鱼岛、黄尾屿、赤尾屿、南小岛、北小岛以及一些礁石,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岛屿体系。整个钓鱼岛群岛的面积约为6.3平方公里,其中钓鱼岛本身占据了4.3平方公里,海拔约为362米。值得注意的是,钓鱼岛上自古以来未有人常驻,这个岛屿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别名——钓鱼台,也被统称为钓鱼岛列岛。钓鱼岛的主权,早在明朝初期便已被中国确认,并被纳入中国的海防系统,明清两朝均将其列为海防管辖区域,钓鱼岛绝非“无人之地”。然而,1895年,在甲午战争末期,日本趁着清政府败局已定,通过《马关条约》非法占领了这些岛屿,并将其划归冲绳县管理。直至二战后,1943年12月,中、美、英三国联合发表的《开罗宣言》明确规定,所有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,包括东北、台湾、澎湖列岛等,均应归还中国,但琉球群岛被美国托管,钓鱼岛问题随之成为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。
钓鱼岛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。它位于台湾暖流(黑潮)的必经之地,同时也是台风的常年通道,受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较大,海面上常有台风经过。台湾暖流因其水温较高、盐度较高而成为这一地区海洋生态的关键因素。钓鱼岛海域的水温夏季可高达27-30度,冬季也不低于20度,比周围海域温暖5-6度。这种水温环境为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、成长与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,使得钓鱼岛附近海域成为中国东海最富饶的渔场之一。此外,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海底资源极为丰富,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非常可观,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其战略价值。
展开剩余72%钓鱼岛之所以格外重要,是因为它所涉及的海域能够带来广阔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。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,亚洲经济委员会勘探的东海大陆架的三分之二属于中国,而剩余的三分之一则归日本。而钓鱼岛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冲绳海槽沿线,它处于大陆架的向东延伸处,与冲绳海槽相接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日本控制钓鱼岛,将意味着日本与中国成为“相向共架国”。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,这种情况下两国大陆架的权益需要平分。因此,钓鱼岛周围20-22万平方公里富含油气资源的海域,基本上会划归日本所有。这也正是日本垂涎钓鱼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钓鱼岛争议的深层背景要追溯到1972年。当年,日本与美国签署协定,将琉球群岛的“施政权”转交日本。这一事件激化了钓鱼岛的争议。然而,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是保持了某种克制,并形成了一种实际的共识:即日本不登岛,中国不捕鱼。尽管此后日本个别人员曾试图偷偷登岛,但总体而言,日本政府对于私自登岛采取了禁止态度。与此同时,中国也履行了承诺,禁止渔民进入钓鱼岛海域捕鱼。因此,尽管两国存在着主权争议,但钓鱼岛在实际控制上基本上处于日本手中。由于当时中国海军力量相对薄弱,未能有效控制钓鱼岛。
直到2012年,日本政府通过购岛行动,试图借此背书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,宣称将钓鱼岛进行国有化。为了回应这一行动,中国政府采取了强硬措施。2012年9月14日,中国6艘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,展开巡航。同年9月18日,13艘中国公务船与日本海保厅船只在钓鱼岛海域对峙。9月19日,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执法船只增加至16艘,且大批中国渔船也驶入该海域。此后,中国开始了常态化的巡航行动。到2013年,中国海监巡航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所有中国管辖的海域,而钓鱼岛更成为常规巡航的重点区域。2013年,中国海监总共进行了262天的海上巡航,约50次进入钓鱼岛领海进行巡航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的新闻报道常常强调,“海警1302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”,这里特别指出是“领海内”,进入12海里并不再是问题。尽管日本海监船曾前来试图干扰,但中国海警船始终将其拦截在12海里之外。此时,日本虽然表面上进行抗议,但事实上已经默许了中国船只的常态化巡航,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某种默契。中国海监船配备了76毫米火炮,具有一定的防卫能力,但中国始终没有通过武力手段登岛,因为中国有一句古话: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再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”这一策略意味着,最上乘的军事行动是通过谋略打击敌方的战略意图,接下来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,最后才是动用武力。攻占敌人的城池则是最不得已的行动。
中国没有贸然登岛,而是通过外交和巡航的手段维护国家利益,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。这一策略也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势。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国力的增强,钓鱼岛的控制权逐渐稳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相关问题也将在逐步解决中迎刃而解。中国耐心等待,不急于一时,这也是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。在现阶段,钓鱼岛已经在中国的掌控之中,而日本尽管曾试图控制,但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,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最终必将得到解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